#空間文學《紙房子裡的人》

小隹 Siujui
Jan 22, 2021

--

《La Casa de Papel 紙房子裡的人》
By Carlos Maria Dominguez 卡洛斯·瑪利亞·多明格茲

在眾多場所類別中,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認為「居所」是進入一個人最深處的重要鑰匙。「居所」有如個人博物館,尤其是對那些曾癡迷某種東西的人來說。對某種事物的愛好讓我們渴望搜羅和收藏,就如一名酷愛綠植者不會介意房間被花草佔據,熱愛下廚的人也盼望擁有各種香料和食材。但若對事物超過了喜愛、熱愛、癡迷的程度,而是到達了對愛好之物產生幻想、瘋狂,並顯露了願意以性命與該物徹底融合,理應難以在今天的城市生態中遇到。

然而卡洛斯·布勞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名作家,是書籍收藏者,也是阿根廷作家卡洛斯·瑪利亞·多明格茲(Carlos Maria Dominguez)筆下的角色。《紙房子裏的人》出版於2002年,算得上是本時代的文字。故事開首,文學教授布魯瑪·藍儂從舊書店出來時被車撞死。是的,一名女士抱著一本艾蜜麗·狄金生的詩集,讀到第二首詩時被車撞死。整本書的神秘和瘋狂由此定調,書與人的命運也如是糾纏。強烈的毀滅性衝著故事的開頭而來,一場日光日白下的交通意外,整個場面本該帶著擾攘和混亂的氣氛,但唯一容許讀者注視的是人死前手上的書,和她到底讀到哪一首詩。詩句沒有被節錄,它如那個死者一樣保持沈默,因此,在讀者的角度來說現場一片寧靜。

隨即轉往旁述整理布魯瑪遺物的場面。這時,一本沾滿油垢硬殼和水泥微粒的老舊《陰影線》被送來。書中有布魯瑪寫給名叫卡洛斯·布勞爾的人的獻詞,顯然這個人還未聽說布魯瑪的死,因此送回此書。然後,書冊不堪入目的狀況和旁述的嫉妒情緒令他展開了對仍然神秘的卡洛斯的尋覓。

卡洛斯的身分,隨著旁述的偵查,慢慢在其他角色的描述中現形。沒有什麼驚喜的劇情,書中充斥住的是揭露性的密密麻麻的對話和旁述思索有關書的種種問題。(雖然無名的旁述在幫忙帶動著劇情,但似乎他是誰無關痛癢,這我覺得蠻值得同情。)最後我們發現,卡洛斯是一個為書瘋狂的藏書者:不顧一切地收集書籍、在書的影子下與愛人邂逅、為照料書的寄生蟲問題苦惱不堪、因一次書的意外大受打擊、在渺無人煙的沙灘上吩咐水泥工於房子未成形的框架上,把書籍當做轉頭堆成房子。

「那些圖書將會保護他,為他遮風擋雨,抵禦冬日的酷寒。」

卡洛斯的藏書幾乎是有生命的,他在排放書籍時想像作者之間的爭執,寄生蟲和日後的房子環境與書之間成就了有機的關係。

表面上,《紙房子裏的人》是因書成狂的故事,因著故事裡的紙房子而得名。但作者刻意引述了許許多多的作者和著作,重重疊疊、反反覆覆。。。似乎這文本的本身,便是與劇情無關的「紙房子」。康拉德的《陰影線》一書才是實質上推動整個故事的「角色」,或許作者也只是借卡洛斯對書的痴戀尋覓,實驗性地探索「書」帶給人那無盡的掙扎。這跟《陰影線》所盛載的情感互相呼應。這裡所謂的共通情感,能見於許多南美文學,他們多數寫及阿根廷的獨裁歷史,在那「許多人在馬桶、浴缸焚燒他們的書籍……那時書變得高度危險」的時候。我對阿根廷的精確歷史不熟悉,但可以想像那是連讀書也會帶來危險的時候。這與故事中死去的布魯瑪的學生說的,「是公車害死她的,不是詩」,來了個突如其來的碰撞。從對書的激情到歷史的無奈和對作家們的致敬,作者在書中探索了很多主題。裡面充滿既平實但令人激動的情感,但它們都只是像海面下的暗湧,被故事中愛書人的浪漫所掩蓋。

書的結尾部分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卡洛斯建造房子的行為。以我好不專業的觀察,那裡頭埋藏了極多隱喻,我們還可以猜想房子在未來如何被自然之力摧毀(房子是蓋在風吹雨打之下必然傾散的沙地上)。建築現象學(phenomenology)中常引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概念,說人在築造(building)的過程中印證自己的存在(being),並棲居(dwell)於天地之間。卡洛斯「築造」紙房子印證了這種建築成形的意義,他在建造的過程中塑造著自己,每一本被當做磚頭的書,就像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於外在和內在都成為了他。

書本對那人產生了無法抽離的魔力,而最後還是被毀壞了、不能再讀了,卻在毀壞中建造成房子。

--

--

小隹 Siujui
小隹 Siujui

Written by 小隹 Siujui

90後,建築師、母親、前書店店主。Architect, mother and ex-bookshop owner. Contact: jasminechanly@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